本報訊(記者 管有明 通訊員 朱靜依)前天,姑蘇區(qū)白洋灣街道和泰社區(qū)的“三花”志愿者開始忙碌起來,他們一起為“三花”搭起了廂房。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,就讀于南京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高怡琳也來到現(xiàn)場,在見證“三花”入廂的同時,也為自己的畢業(yè)設計做準備。
白蘭花、茉莉花、玳玳花曾被蘇州人合稱為“三花”,盛產于虎丘、長青一帶,每年5-8月為開花期,玳玳最早,白蘭次之、茉莉稍晚。這三種花花形各異、香味不一,但它們都是性喜溫暖濕潤,畏寒、畏旱,不耐霜凍。氣溫低于3℃時,這些花的枝葉就易遭受凍害,如持續(xù)時間長,就會死亡。所以,每年冬季來臨前,都要把它們搬到室內保暖。跟以往普通居民家里搭建的“三花”廂房有所不同,和泰社區(qū)為“三花”基地搭建的廂房其實是一個巨大的塑料大棚。
當天一大早,“三花”志愿者就搬來梯子,先搭架子,并在棚架上用橫幅撕成的布條綁上一根根竹竿,用來懸掛塑料膜。由于塑料膜寬度有限,需要懸掛兩幅才能鋪滿整個花棚頂。志愿者朱泉根經驗豐富,對于所需塑料膜的長度無需測量就能準確說出。經過一整天的努力,塑料大棚終于完成了搭建。隨后,“三花”志愿者仔細檢查了入駐廂房的“三花”的生長情況,確保這些花兒能夠在溫暖的環(huán)境中平安度過寒冬。
高怡琳正在為自己的研究生畢業(yè)論文做準備。她曾在網絡上看到和泰社區(qū)有一個“三花”基地的消息,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決定畢業(yè)設計就以“三花”為主題做一個logo。10月28日,她就聯(lián)系上了社區(qū)。聽社區(qū)工作人員說10月30日是“三花”入廂的日子,她便提出希望能夠到現(xiàn)場觀看。在參觀過程中,她看到了志愿者為“三花”入廂所付出的努力,也感受到了社區(qū)對“三花”文化的重視,以及“三花”文化在社區(qū)中的傳承與發(fā)展。
“三花”在蘇州已有近千年的歷史,曾經是蘇州的重要文化符號。據悉,和泰社區(qū)的居民多為路北村拆遷安置居民,其中很多人是曾經的花農。為了讓這些居民更好地適應新家園,同時傳承“三花”文化,社區(qū)打造了“三花”基地,并成立了志愿者團隊。這些志愿者每年都會為“三花”搭建過冬暖房,只為讓這些美麗的花兒能夠連年綻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