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報記者 陳夢嬌
本報見習記者 張東慧
以線為墨、以針代筆,汴京繁榮躍然布上,再現(xiàn)古時人間煙火氣……這兩天,張家港市南豐鎮(zhèn)永聯(lián)村村民孫國芳心情格外激動,一幅飽含她心血的“鴻篇巨制”終于和大家見面了。她用6年時間,飛針走線300萬次,繡出了長22米的十字繡版《清明上河圖》,讓眾多無緣見到原畫的市民一飽眼福。
原畫人物建筑數(shù)量龐大,一針一線生動展現(xiàn)
在永聯(lián)村金手指廣場,22米長的十字繡版《清明上河圖》徐徐展開,吸引了眾多村民圍觀。如果把長卷豎起來,足足有近7層樓的高度。而它的作者正是今年69歲的永聯(lián)“織女”孫國芳。
“我繡的這幅《清明上河圖》和故宮博物院珍藏的《清明上河圖》是同一個版本,畫面內(nèi)容豐富而精致,所以對繡工的要求較高。”孫國芳說。
《清明上河圖》是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作品,是北宋時期都城繁榮的生動見證和經(jīng)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,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堪稱絕世珍品。而孫國芳的作品里,原畫中數(shù)量龐大的各色人物建筑、市井煙火都在一針一線中被栩栩如生地展現(xiàn)出來。
縱觀全畫,從遠郊到鬧市,從山水到樓船,從人物到騾馬,場面繁復、情節(jié)連綿,北宋年間盛世百態(tài)生動再現(xiàn)。走近細瞧,一個“身高”不足2厘米的小人,孫國芳都為他繡出了衣褲和鞋子,針法規(guī)整流暢,還通過其他顏色的線勾邊,突出人的肢體和動作,可謂精巧無比。
“太壯觀了,第一次見到這么長的十字繡,太佩服孫阿姨了!”“人物和動物惟妙惟肖,令人大開眼界!”廣場上,前來觀賞的村民嘖嘖稱奇,紛紛拿出手機拍照記錄。
飛針走線300萬次,秘訣就是耐心
孫國芳性格直爽,自幼心靈手巧。長大后進過廠,開過門市部,干啥事都有股韌勁。退休后她迷戀上了十字繡,用她的話說,“這是開辟第二人生,讓晚年生活豐富多彩。”
“我被這精致的手工藝和圖案所吸引,每當拿起繡針,絲毫感覺不到疲勞,身心非常放松。”孫國芳告訴記者,沉浸在十字繡的世界里,自己好像“上頭”了一樣。
一開始,孫國芳繡了6米長的《清明上河圖》,以及其他一些小型的十字繡作品,漸漸地,她不再滿足這樣的小繡品了,她有了更大的目標,想要有一件自己拿得出手的作品。
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,《清明上河圖》畫中人物、牲畜、房屋等數(shù)量龐大,顏色各異,繁雜的刺繡過程讓很多十字繡愛好者望而卻步,但孫國芳想挑戰(zhàn)下自己。
“這幅作品底版的價格高達上萬元,光是圖冊就有8本,繡線顏色有35種,布和線加起來有二三十斤重。”孫國芳迎難而上,她從打格畫線做起,將8本圖冊反復研究透徹,將每處細節(jié)處理得幾近完美。
將畫卷翻到背面,精致的圖案隱約可見,幾乎看不到一絲線頭。“用力要均勻,針法方向要保持一致,這樣才能做到正面平整,背面沒有雜線。”孫國芳說,繡一針、藏一線,要繡好十字繡,首先需要的就是耐心。
“你看組成十字繡的小格,每個小格四角都有眼,繡針要在每個眼里來回穿插4次,特別考驗耐心。”耐心是孫國芳反復提及的詞語,她把工作間安在臥室里,每天起碼要繡上8個小時,“一般吃好晚飯,我就坐下來繡,只要沒什么事,我可以一直繡到凌晨兩三點,一點都感覺不到累。”
2000多個日夜堅守,傳承匠心文化
“當初也沒別的想法,就是想做成這件事。”看著自己的作品,孫國芳眼里滿是慈愛,就像注視著自己的孩子一樣,“剛開始繡的時候,自己也沒底,不知道什么時候能繡完。那時候埋頭繡了一個星期,碩大的畫布上也只留下一個小點。”
但孫國芳從沒想過放棄,開弓沒有回頭箭,她每天只是不停地繡,讓最初那個十字點不斷地延伸、擴展,慢慢地變成線,再逐漸連成片,最終用手中的繡針刺破了2000多個黎明,如愿完成了這一宏大的畫卷。
“我們非常支持她,有時候也讓她多注意身體,帶她去村里的公園逛逛,緩解視覺疲勞。”孫國芳的兒子李華說,母親就像一位專心致志的匠人,成了全家人的榜樣,深深影響著家中每一個成員。
潛心鉆研,精心繡制,孫國芳的耐心與毅力讓周圍人感到敬佩,《清明上河圖》的繡制過程受到很多居民朋友的關(guān)注,大家的鼓勵讓她對完成作品充滿信心。其間孫國芳還穿插著完成了十幾幅十字繡作品,擺放在家中醒目位置的《榮華富貴》就是其中一幅得意之作。
“接下來,我還將繡《南鄉(xiāng)舊夢》,傳承給我的孫輩。”孫國芳說。
孫國芳繡制的這幅《清明上河圖》,不僅是對歷史文化的傳承,也是鄉(xiāng)土文化的融合創(chuàng)新,更是永聯(lián)村帶領村民,過上高品質(zhì)生活的最好體現(xiàn)。
近年來,永聯(lián)村不斷加大文化設施投入,常態(tài)化開展藝術(shù)展覽和交流活動,越來越多永聯(lián)人投入文化藝術(shù)的創(chuàng)作與欣賞中,他們或拿起畫筆描繪美好愿景,或參與文藝演出展現(xiàn)自我風采,或走進文體場館享受文化盛宴,共同營造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鄉(xiāng)村文化氛圍。